果真,該還的還是要還。
「慶源堂內繁華日,大里杙頭不見天,天地會中豪傑聚,福興廟慶慶豐年」。 這是形容大里杙往日繁華的詩句。(杙,音同「亦」,乃「繫舟筏的小木椿
」之意。不過現在再也找不到河道與碼頭。)又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的俗諺,可知大里曾是全台第六大街市。不難從詩句
與俗諺中一窺當時大里繁榮的商業活動。(一府指台南府、二鹿指鹿港、三艋舺指萬華、四竹塹指新竹、五諸羅指嘉義、六大里杙指大里。)
「大里」這兩個字,原是番社的譯音;「杙」的意思則是指「繫舟筏的小木椿」。大里杙最後成了「大里」。
人文薈萃的大里,至今仍保留了林爽文故居。林爽文事件的主角,林爽文便是大里人。以清廷角度來看,實屬民變,林爽文乃天地會(沒錯,就是金庸鹿鼎記中的天地會,一提到天地會不免想到劉松仁扮演的總舵主,陳近南。)北路的主要首領,想必清軍是欲殺之而後快。不過,對當地居民而言,林爽文大概算是抗清的英雄,使居民能免於清軍的欺壓,因此在地方的評價應該還蠻高的。只不過未受過軍事訓練的民變,敵不過訓練有素的軍隊,林爽文事件最後還是被清軍平定。勝者為王,敗者為寇的定律使得林爽文最後被押解北京,以極刑處死,得年三十二。從不同的角度看,林爽文有不同的定位。也再度映證了,事情必有兩面,站在不同的角度,會有不一樣的詮釋與想法。
不過,找了許久,我們還是沒找到林爽文故居在哪兒?詢問當地人,也不知道林爽文故居在何處?莫非隨著時代的變遷,大里人自己也不知道林爽文對當地
的意義為何?「天地會中豪傑聚」的主角,似乎也敵不過時代洪流的流轉。找了許久,遍尋不著林爽文故居,只得作罷。(註:赤崁樓中的贔屭碑,乃清乾
隆51年清將福康安率軍來臺鎮壓林爽文之變,事平《乾隆53年,西元1788》後乾隆所賜。原置於大南門,現置於海神廟臺基南側,赤崁樓的贔屭御龜碑是
全台最為壯觀也是最具特色的石碑群。 )
順帶一提,台灣三大林家之一的霧峰林家,系出大里。因林爽文事件,為免受牽連而走避霧峰(舊名「阿罩霧」),建立家業。林爽文事件,使得林家的某一支在霧峰開枝散葉,影響了台灣近現代史。可惜與板橋林家並立的霧峰林家花園毀於九二一大地震,實屬台灣園林的一大浩劫。台灣近現代史中,被尊稱為「台灣議會之父」的林獻堂,便出於霧峰林家。
既然遍尋不著林爽文故居,於是我們決定造訪「大里杙文化館」。建於1929年,原是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所。建築為清水磚造的屋身,舖灰黑文化瓦之
四面斜屋頂。但,造訪當日,「大里杙文化館」竟然沒有開放。於是只能在門口觀望,至於館內賣什麼藥?不得而知。從網站上得知,館內所展示的為早期
大里地區的生活。好吧!或許每次的旅遊都得留下一些遺憾,才會有動力再次造訪。「大里杙文化館」下次見。
(只能在外觀看,不得其門而入,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。
屋身為清水磚造,四面斜屋頂舖灰黑文化瓦。)
離開「大里杙文化館」,便往老街探尋。大里老街的街屋主要特色,是採「亭仔式」。街屋分成前段的軒亭與後段的商店及住家,彼此屋頂並不相屬。其「捲簾
式屋頂」為全台僅見。亭下柱子,並非連在磚牆上的附壁柱,而是獨立出來的,老店面與軒亭間的橫樑,是由店面扁額上方挑懸出兩塊圓形凸出物來承接挑簷樑。
整個大里老街的牆壁面,皆由土土角>配合橫豎兩向紅磚作成組砌的斗子砌牆,其平面分割左右切分成三等分,中間為入口大門,兩側壁體則處理的像一般「格
子門」,上下概略分成五個段落,身堵部位有界四塊花釉磚拼組,裙堵部位則利用磚雕做出「」字盤長的圖文。(此段文字,請參考大里市公所)
慶源堂是老街中的大戶人家,建築物頗大器。慶源堂主人乃霧峰林家的館家,年老後回大里蓋房子,也算是衣錦還鄉吧!原想拍照,但是恰巧老街內有戶人家在辦喪事。Yoyo實在不方便拿著相機拍來拍去。因此,只好用眼睛看,用腦袋記。
老街的盡頭,有一倒栽榕。名「倒栽」即將榕樹枝倒插種植,此法用意是希望抑制榕樹的生長速度,不會很快長高,但枝葉會成扶疏貌,含有庇蔭地方的涵意。據說,榕樹曾遭雷擊,樹幹縱使粗壯,也難敵雷擊,硬生生被一劈為二,形成目前倒八字的樹形。炎炎夏日,在倒栽榕下乘涼,暑氣消去一大半。果然,在樹下乘涼是夏日鄉野間的消暑良方。而前人種的樹,今日Yoyo得以乘涼,真是銘感五內。
(倒栽榕,可看出樹爺爺的年紀不小。不過要論榕樹枝繁葉茂,Yoyo認為澎湖通樑的榕樹更為壯觀。)
倒栽榕的現址,為昔日的碼頭遺址。往日的大里杙在大里溪的眷顧下,有著發達的河運歲月。河運帶動貿易與老街的興起與繁榮,不難想像昔日的熙熙攘攘。也難怪
大里杙能成為當時全台第六大街,碼頭邊,豎立著一根根的「杙」(「杙」就是提供舟筏停泊用的繫繩木椿),可惜河道廢行,舟筏停駛,大里也漸漸褪去風華。目
前只看得到倒栽榕,以及一根根的「杙」。往日的繁華,只能在老照片中尋找,在鄉野中傳誦。故事能不能繼續,就得靠後人的努力了。
(昔日的大里杙碼頭,今日已看不見河道。很難想像,現今腳踏的土地,往日曾川流不息。)
(這個就是用來繫住船隻用的「杙」)
逛完大里老街,其實有點兒失望。有歷史價值與意義的老街,似乎已被遺忘。許多古蹟、景點,標示不清,本地人也不知曉。許多景點,都不知道躲到哪兒去了。如
果,能有多點兒人力與經費投入文化產業,與觀光結合,不僅有商機,同時會有更瞭解大里的歷史。不過在台灣,文化產業通常是弱勢的一群,不知道什麼時候,我
們的文化產業才會發達一些。現代的年輕人喜歡速食文化勝過傳統文化,真是太可悲了。我們的文化素養,不知何時才不會越來越低落。
大里杙,加油!
參考資料:
大里人文商圈
大里市公所
還要謝謝派出所的警察叔叔,告訴我們大里的特產--鹹菜。
留言列表